这几天是很多人的“大日子”,漫漫考研路只剩下最后两日,堆叠在书山里的一笔一画在默默为冲刺蓄力。能否上岸,在此一举。
对于很多同学来说,考研是一个“十字路口”,在这里,无需执着已然的过往,也不必惦念未知的将来。只需要带着日夜的积淀、怀揣珍藏的梦想,朝着自己的方向坚定前行。
考研路上有苦有甜,但星光定不辜负追梦之人。管院的老师和去年成功上岸的学长、学姐纷纷送来“上岸”祝福,为各位“准研究生”们加油打气。
管院师生送来考研祝福,
与你一“研”为定!
接过管院师生送来的上岸祝福,我们也来听听管院学长学姐们的上岸故事。
去年,他们是千千万万考研大军中的一员,执笔为剑,披荆斩棘,相遇在闪闪发光的“研”途。
今年,他们诉说自己的故事,希望给考研人带来一点鼓励,一点慰藉。
让我们一起听听,那些上岸的管院人,有哪些平凡又不平凡的故事…
图片来源:?千库网
Vol.1
从军训教官到浙大研究生
他的归来更“青春”
陆明丰
浙大管院2022级MBA学生
浙大新生军训教官,弹药专业毕业生
陆明丰当了9年兵,他扛过枪、打过炮、抗过洪,在“听到炮声的前沿阵地里呼唤过炮火”。
但要说起最让他难忘的经历,是在2013年担任浙江大学新生军训教官的经历。作为军训三团团长,他带领2700多
名新生军训,完成了队列训练、应急演练、徒步拉练、阅兵会操、合唱比赛等任务。
军训期间,学生们都叫他“明丰哥哥”。有位藏族学生还给陆明丰献了一条洁白的哈达,这份珍贵的礼物,他一直珍藏。
在军训期间,校歌是合唱比赛的必唱曲目,为此,他还特意下了“功夫”学会校歌。“好听且难唱”是陆明丰对浙大校歌的第一印象,陆明丰说:军训结束后,一直没机会再唱校歌,现在来浙大读书,又可以“正大光明”唱校歌了。
转业后,陆明丰进入政府部门工作。当前,全省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进数字化改革,开展“万名干部助万企”活动,打造一流营商环境。此时,作为“助企服务员”的陆明丰,需要通过学习提升履职能力,MBA是一个很好的选择。
2021年中,陆明丰参加了一个成长营活动,成长营邀请了管院的王小毅、窦军生等教授授课,实用又精彩的课堂内容让陆明丰受到很大启发,也让他做出了一个决定:报考浙大MBA!
决定考研,对他来说也是一件需要很大勇气的事情。陆明丰本科毕业于南京
理工大学的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,巨大的专业跨度让“上岸”变得更难。
对理工科出身的陆明丰来说,备考过程中最“头痛”的科目是英语,翻看到历年英语真题时,他发现10个单词自己有8、9个不认识。
从最基础的背单词开始,他在手机背单词APP上设置了每天背记100个单词,其中20个新单词,80个需巩固的单词。
从2021年6月份开始,每天100个单词陪伴陆明丰度过了195天的通勤时光。在乘坐地铁上下班的途中,他都会背单词、看复习资料,并且将背完的单词发送给朋友,请他监督。
一分汗水,一分收获。在勤奋背后、在家人的支持下,陆明丰成功上岸,从浙大学生的教官,变成了浙大学生。
陆明丰说:现在流行跨界创新、交叉培养,在VUCA时代,通过接触不同学科、不同专业、不同领域、不同行业,也许我也可以走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。
Vol.2
再大的风浪也不畏惧
她带着机器人一起“上岸”
夏 莉
浙大管院2022级MBA学生
不忘初心,肩负责任
故事要从2008年说起,当时还在上学的夏莉看到了电视上汶川大地震的新闻,在余震发生的时候,施救者还无法下去救人。时间一分一秒流逝,扯痛的还有夏莉的心。
那时候,她就在想:是否有一种东西,可以不受地震影响,具备侦察和救援的功能,能够减少悲剧的发生。
2014年,一直带着这个梦想的夏莉,来到了深圳,与朋友联合创办了智璟科技有限公司,开始研发、生产针对于消防、应急方向的无人控制化系统的硬件和软件。
夏莉看过很多消防员在救援过程中不幸牺牲的新闻,这更坚定了她做救援机器人的决心,不仅要完成那些普通人可能没办法完成的救援工作,还要保护那种勇敢冲在第一线的英雄。
在与救援机器人相伴的日子里,她和她的机器人一起在山中救援、在海上救援。夏莉经历过很多难忘的故事,在这些让她感慨并感动的故事中,她愈发坚定了自己做救援机器人的正确性,也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、创新才能研发出更好的产品,救助更多的人。
为了公司后续发展、为了能够更好的管理公司做创新研发,夏莉决定继续读书提升自己的管理知识,同时让自己拥有很多的创新意识,能带着她的机器人走得更远。
如果说在备考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平衡学习、工作与生活。每天六点起床,不放弃每一点碎片时间,所有的节假日都被拿来工作和学习,夏莉把时间用到了极致,也把自己用到了极致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她成功上岸了。就像她的水上机器人一样,即使遇到再大的风浪,也不放弃每一次上岸的机会。
Vol.3
心怀创业梦
上岸创客班让她走得更远
王 欢
浙大管院2022级MBA深圳创客班学生
女性创业者,三个孩子妈妈
从小她就有一个梦想,想成为一位企业家。
王欢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,父母乐观善良、勤劳节俭,自强不息,也将这份美好的品质传递给了家里的五个孩子。王欢家里似乎有着很强的“创新创业基因”,在他们五个兄弟姐妹中,四个都是创业者。而其中,对她影响最大的是二姐。
二姐是在读博士,作为长姐,她一直是王欢的人生导师,在成长过程中引领着王欢。与二姐的高学历不同,王欢当年的高考成绩并不理解,王欢心中一直有一个未实现的“名牌大学梦”。
所以,即使再忙碌,王欢也一直没有放弃过学习。作为一个女性创业者,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,她体内一直有着一股“不服输”的精神。于是,就在小女儿满三岁的时候,她做出了一个决定:报考MBA创客班。
有朋友问她:读MBA的目的是什么?她很坚定:继续完成完善自己的创新梦。浙大创客班集聚了全球创新创业教育资源,不仅能让她获得最前沿的创业思维,还能进一步提升管理技能。王欢很想静下心来听听老师讲课,看看自己到底能在深圳这片创业的土壤中探索到怎样的程度。
毕业十年有余,再捡起课本,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,因为很多知识点都已经忘记了。
对王欢来讲,时间好像总也不够用。工作需要时间,辅导孩子需要时间,陪伴孩子也需要时间,准备考试科目,学习企业管理知识也需要时间。
但是,她发现当自己拼尽全力的时候,“上帝都会来帮忙”。从拿到提面的offer,到参加全国统考,再到通过复试准备开学,王欢觉得一切都历历在目。
如今王欢已经成功上岸三个多月了,她说浙大MBA给她带来了很多惊喜。如果说考研前,她的目标仅仅是提升自己、成为孩子的榜样、赋能企业。那么考研后,她发现自己的格局和眼界都在不断被打开,也有了更大的目标和方向,也多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感。
对她来说,上岸只是一个起点,在未来的日子里,她会更加努力,把自己活成一道光,照亮更多人。
Vol.4
海外名校毕业的他
决定再“逼”自己一次
张 峥
浙大管院2022级MBA学生
高校海归,冲破迷茫
公司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,他却迷茫了。
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海归硕士张峥,来到深圳一家创业公司工作,作为公司“元老”,他见证了这个从6个人的小公司发展到后来的100多人的企业的过程。
然而公司飞速成长,他却发现自己在管理技能上没有任何提高。缺少管理知识,也缺少大企业实践经历,管理上的很多工作让他觉得摸不到头绪。
于是,35岁的张峥决定再逼自己一次。说做就做,他报名了一个考研培训机构,他信心满满,开始了向理想院校出发的征程。
然而第一次接触数字和逻辑题目,张峥的自信心就被“摧毁”一大半。利用业余时间挑战两个不擅长的科目,对于一个忙碌的职场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。
他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,人生处处都有“槛”,能做的是让自己不留遗憾。于是,他开始了“放松又努力”的备考生涯。复习好每一道题目,利用好每一个周末,他“卷”了起来。
回想起,上岸经历,张峥说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考试那天。大清早,他背着考试用品出门,乘坐地铁去考场。一瞬间,时间彷佛回到十几年前,他还是个学生的时候,那种既忐忑又期待的心情,让他觉得久违。
他并没觉得自己发挥得很好,考完试也没有去估算分数,但最终的结果却超出了他的预期。或许,这就是付出的汗水总会在不经意间给你带来惊喜…
Vol.5
在不惑的年纪
他选择再出发
王礼品
浙大管院2022级EMBA学生
爸妈的骄傲,孩子的榜样
十九年前,王礼品是爸爸妈妈的骄傲,他背着麻袋走出村口,挤在绿皮火车中去苏大报到。那是他人生第一次出远门,对外面的世界,充满了未知与好奇。
尽管一直说“英雄莫问出处”,但是王礼品确实尝到了“读书”这个出处的甜头,这些年打拼出来的“成功”,让他觉得自己是个读书的既得利益者。王礼品说:“如果那个时候没有努力没有考上大学、没有走出来,可能我根本没资格去遇见现在所有的美好!”
转眼,他已经到了不惑之年,他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孩子们的骄傲。所以他选择出发“上岸”,要努力、要改变、要走出舒适圈、要逐步突破!
为什么选择浙大?对王礼品而言,浙大久负盛名,能够弥补本科的遗憾。当然,原因也包括骑单车20分钟就可以到校的“诱人”距离。
为什么想去读书?老婆的支持是第一位,孩子们的一脸崇拜是助力剂,还有王礼品自己那颗不服输、不服老的心。
为什么一直坚持?如果能上岸,就是一段高含金量的成长之旅。同时,他也期待在浙大管院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优秀朋友。
在王礼品成功上岸后,他的家里也有了新的上岸目标。他期待着下一次成功上岸的是孩子妈妈,孩子们的又一个榜样。
Vol.6
多次“试错”后
她与最适合的专业成功匹配
林思琪
浙大管院2022级MPAcc学生
生物学背景,“平凡”姑娘
去年是她第三年考研,从本科的生物专业,到新闻传媒专业再到会计专业,林思琪用了三年时间,在试错中成长,与会计专业成功“配对”!
林思琪本科是学习生物专业的,本科毕业后,她成功拿到成为一名初中科学老师的工作offer,父母对此非常满意。在家长看来,这样一份安稳、体面的工作非常适合女孩子。然而,这个一向听话的乖乖女,却第一次在这样的大事上“拒绝”了父母。
四年的本科学习并没有过多的唤起林思琪对生物的热情,她坚信自己的热爱和长处并不在此,于是她做出了跨专业考研的决定。前两年,她为了心中一直以来的“新传梦”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的文科专业。
她满怀热情,期待着以一次完美的“跨越”来证明自己的选择。然而现实,却狠狠地给了她一击。第一年,上岸失败!
母亲提醒她:或许新传并不是最适合她的专业,其实当一个初中老师也很好,四年的生物知识也可以学有所用。然而,“不信邪”的林思琪开始了第二年的尝试。结果,依旧以失败告终。她开始陷入苦恼、陷入自我怀疑,是自己真的做不到,还是这个专业真的不适合自己。
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她与朋友的一次聊天中,在朋友的推荐下,她发现自己很愿意尝试会计这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。没有任何会计金融学背景的她,仅仅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,就自学考取了注册会计师资格证。
拿到证书,不仅给了她信心,更唤起了她“久违的学习热情”。“配对”成功后,备考正式开始。可能和大多数考生一样,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,没有曲折反复的经历,只有写满的笔记、画满的书本,和无数个在凌晨挑灯奋战的身影。上岸,是她和他们,最后的目标,也是最初的目标。
关于“试错”,林思琪并不后悔。趁年轻,就要多尝试,只有试了才知道究竟什么最适合自己。思琪说:“我很开心,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,也很开心,用上岸证明了自己!”
图片来源:?千库网
这个十二月,是一个有温度的十二月,有父母温暖的肩膀,有汗水挥发的余热,有所有考研人热切期盼的目光。
这个十二月,你距离梦想的学府仅有一步之遥,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张开怀抱,等待着各位逐梦之人。
磨剑已久,今试锋芒。
乾坤未定,皆是黑马。
加油,考研人!
上岸,
是我们在“浙”里送上的最好祝福!
编辑/采访:王婧莼
图片来源:受访者
故事五素材来源:浙大EMBA
特别鸣谢:浙大MBA教育中心、浙大EMBA教育中心、浙大MPAcc办公室
审核:佟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