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赵晓璃
01
一个阴雨的午后,来访者小丹(化名)来到了咨询室,她一筹莫展的、表情沉重,像极了外面阴郁的天气。
“晓璃老师,我觉得自己糟糕透了。”小丹叹了口气。
根据资料显示,小丹毕业于一所师范类院校,生物学专业,本科学历;本科毕业后的小丹考上了另外一所大学药学专业的研究生。
- 看到这样的履历,我着实有些疑惑:“你本科学的是生物专业,为何研究生换成了药学专业?”
- “晓璃老师,说来话长啊。”
小丹娓娓道来。
原来,小丹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,感觉自己上高中那会儿觉得生物挺有意思的,就报考了生物专业;只是小丹在高考那年发挥不太好,落到了一所师范类的普通二本院校,自然心有不甘。
等大二上专业课的时候小丹赫然发现,自己对生物专业其实并不是真的感兴趣。
她当时迫切渴望做的一件事,就是能够考上一所重点大学的研究生,以弥补自己本科时的遗憾;与此同时,最好能换个专业。
于是大二下学期,小丹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:考研。
在接下来的1-2个月的时间里,小丹四处打听学校及专业情况,她结合这些学校及专业历年来的分数线情况,将目标锁定在了一所重点大学的药学专业,按照小丹的话说,这个专业恰好是那所大学的冷门专业,所以录取分数线不高,考上的胜算还是很大的。
虽说分数线不高,但由于是跨学校、跨专业考研,还是有难度的,因此小丹不敢懈怠,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就进入备考复习的状态,但随着复习的推进小丹发现,药学专业和生物学的知识还是差距很大的,但小丹当时已经付出了很多时间复习备考,更不太可能放弃重新选个学校或专业……于是小丹咬咬牙,硬着头皮啃下了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小丹终于如愿以偿,考上了那所重点大学的药学研究生。
当时的小丹内心非常喜悦,感觉自己总算做成了一件事情,也圆了自己重点大学的梦——然而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,正是这个决策,为自己后面的工作埋下了不小的隐患。
02
3年前,小丹总算通过了研究生毕业答辩,拿到了一纸研究生文凭和重点大学的毕业证。
按照小丹的设想,重点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她应该可以找份不错的工作,但现实残酷,很快浇灭了小丹内心对于工作的热情与希望。
原来,好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,不仅要看应聘者的研究生毕业院校和专业,还很注重对方的本科学历和专业背景——换句话说,知名企业更希望招的是本硕都是一个专业的、并且最好都是重点大学背景的应届毕业生。
“更何况,我报考的专业还是那所大学里比较冷门的,也就是专业排名不好的……所以录取线没那么高,我才可能考进去。”小丹说。
“也就是说,你当时考研的目的只是为了给自己一个重点大学研究生的头衔,至于什么专业未来做什么,你根本无暇顾及了,是这样的吗?”我问。
小丹点了点头。
我隐约意识到,小丹的这步棋,确实是走错了。
事实上,在小丹做出考研决定之前,她更应该做的,是去了解用人单位对于求职者的需求,更要考虑到本科与研究生专业的
关联性,以及未来的就业方向是否是自己想要的……
- 如果考研前没有搜集这些信息认真进行比对与分析,那么很容易出现小丹目前的困境,那就是——千辛万苦读了个研究生,但空有头衔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,也没有在求职这件事上给到自己实质性的帮助。
“我现在后悔极了,”小丹说:“我的很多本科同学,他们师范毕业后不少去了中小学做生物老师,那个时候教师职业还没有现在这样内卷,而现在考个教师编制真的难比登天,更何况我研究生专业是药学,对考教师编没有任何助益。”
“可你考研那会儿,并没有立志说自己要考编制当老师哦。”我提示道。
“这是我非常后悔的地方,”小丹说:“我当时一股脑地想要一个重点大学的学历背景,压根没想过职业规划。如果那个时候就决定考编当老师,现在估计也和很多本科同学一样,有份稳定的工作了。”
03
我提醒小丹,过去的决策固然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部分,但事已至此,我们唯有面对现实,站在未来的角度综合评估与考量,才不至于重蹈覆辙,造成更大的遗憾。
小丹的情绪渐渐平复了下来。
1、梳理职业诉求。
在这个部分,我发现小丹对于职场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认知。
例如,她既渴望一份安稳的工作,又希望能够让自己获得想要的成长。
“‘想要的成长’这个标准过于主观不好评估,有没有具体的指标或标准吗?换句话说,你认为的成长到底具备哪些要素?如何去评判一份工作是否有你想要的成长呢?”我问。
小丹想了一会儿,支支吾吾说了几点,大概意思是:她认为一份工作如果能够发挥自己的擅长,应该就是一份具备成长性的工作了。
2、擅长这件事不是凭空而来,需要过往现实的印证。
我继续分析。
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发展得比较充分,进行过不少实践活动,具备成就感体验——对于这类人而言,通过过往事件挖掘TA的擅长点并不难。
但还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探索与发展,同时实践体验少也没有成就感的事件——对于这类人而言,有时候不能奢望一次咨询就可以挖掘出自己擅长的点。
而小丹无疑属于后者。
通过过往事件的回顾,我发现小丹性格较为封闭,对外部探索较少,也鲜有成就感体验:这个时候,我们不能通过擅长的点去寻找职业方向,而应该回到职业诉求部分不断澄清,再结合当事人的专业背景情况,做出现实的分析与建议。
3、职业选择的本质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平衡。
我告诉小丹,人之所以容易陷入到职业选择的困境中,本质上是源于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落差。
我们都会对自我怀有期待,并且对于理想的自我有着不同的期许:例如感性的人很容易期待自己变得理性,而务实的人也往往想象自己变得有趣多彩。
放在职业层面上,如果你对自我的期待和现实的自我差距过大,就容易感受到痛苦,想要通过选择职业改变自己的状态。
比如,有人期待自己变成有钱有影响力的成功人士,但如果把TA放在体制内的环境中,如果这个人缺乏政治理想和济世情怀,很容易感受到痛苦。
通过不断地澄清与梳理,小丹最终发现,她的内心对于自己的期待是:希望自己能够从事一份对他人有价值的且有社会认可度的工作。
“最起码提起来,别人会认为这份工作也还说得过去,好歹匹配我的研究生学历吧~”小丹说。
04
按照小丹的这份自我期待,结合小丹的能力和特质,我们最终达成了一致,那就是:好好利用这两年的时间,考取体制内的相关岗位,等主业稳定之后,再利用业余时间发展爱好,给自己提供其他可能性。
距离上次咨询过去了两年多的时间了。
前不久小丹和我们反馈说,自己考取了某社区卫生院的编制岗位,自然喜不自禁。
“晓璃老师,现在想起你当时咨询时说的话,不禁感慨万分。你说,适合的工作并不是算命算出来的,而是结合个人意愿特点等匹配出来的,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和工作在过程中彼此适应的过程……我现在渐渐体会到,职业定位不是机械式地告诉我到底做什么,而是在分析了我的特点之后,我自然就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,又该往哪里走下去。”小丹和我们反馈说。
行文至此,我想和你分享作者脆皮先生的一段话——
“我们中的多少人,有着不一样的家庭、长相、性格。但人生却像是拿着同一个模板,没有什么不同。有价值的并不是名校本身,而是你能够在那里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。这才是决定了你与众不同的关键。”
以上。
作者简介:赵晓璃,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,国家心理咨询师,职场作家,璃语生涯创始人。著有《停止盲目努力: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》、《从极简到极致: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》等,2021年新书《能力突围:职场加速成长的底层逻辑和方法》持续热销中。